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第三版读书笔记04

以下是第三章 垃圾收集器与内存分配策略的内容

概述

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是线程独有的,栈帧更是随方法结束而消亡,不需要垃圾回收。而堆和方法区则需要经过垃圾回收的设计

对象已死?

引用计数算法

在对象中添加一个引用计数器,每当有一个地方引用它时,计数器值就加一;当引用失效时,计数器值就减一;任何时刻计数器为零的对象就是不可能再被使用的。

特点:虽然占用了一些额外的内存空间来进行计数,但它的原理简单,判定效率也很高,在大多数情况下它都是一个不错的算法。
但是,在Java 领域,至少主流的Java虚拟机里面都没有选用引用计数算法来管理内存,主要原因是,这个看似简单的算法有很多例外情况要考虑,必须要配合大量额外处理才能保证正确地工作,譬如单纯的引用计数就很难解决对象之间相互循环引用的问题。

可达性分析算法

这个算法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一系列称为 “GC Roots” 的根对象作为起始节点集,从这些节点开始,根据引用关系向下搜索,搜索过程所走过的路径称为“引用链”,如果某个对象到GC Roots间没有任何引用链相连,或者用图论的话来说就是从GC Roots到这个对象不可达时,则证明此对象是不可能再被使用的。

如图所示,对象object 5、object 6、object 7虽然互有关联,但是它们到GC Roots是不可达的,因此它们将会被判定为可回收的对象。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第三版读书笔记04

固定可作为GC Roots的对象包括以下几种:

  • 虚拟机栈(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中引用的对象,譬如各个线程被调用的方法堆栈中使用到的参数、局部变量、临时变量等。
  • 在方法区中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譬如Java类的引用类型静态变量。
  • 在方法区中常量引用的对象,譬如字符串常量池(String Table)里的引用。 ·在本地方法栈中JNI(即通常所说的Native方法)引用的对象。
  • Java虚拟机内部的引用,如基本数据类型对应的Class对象,一些常驻的异常对象(比如
    NullPointExcepiton、OutOfMemoryError)等,还有系统类加载器。
  • 所有被同步锁(synchronized关键字)持有的对象
  • 反映Java虚拟机内部情况的JMXBean、JVMTI中注册的回调、本地代码缓存等。

再谈引用

需求:有一类对象,当内存空间还足够时,能保留在内存之中,如果内存空间在进行垃圾收集后仍然非常紧张,那就可以抛弃这些对象——很多系统的缓存功能都符合这样的应用场景。

在JDK 1.2版之后,Java对引用的概念进行了扩充,将引用分为强引用、软引用、弱引用和虚引用4种,这4种引用强度依次逐渐减弱。

  • 强引用:传统的引用关系,无论任何情况下,只要强引用关系还存在,垃圾收集器就永远不会回收掉被引用的对象。
  • 软引用:还有用,但非必须的对象。在系统将要发生内存溢出异常前,会把这些对象列进回收范围之中进行第二次回收,在JDK 1.2版之后提供了SoftReference类来实现软引用。
  • 弱引用:非必须对象,但是它的强度比软引用更弱一些。当垃圾收集器开始工作,无论当前内存是否足够,都会回收掉只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在JDK 1.2版之后提供了WeakReference类来实现弱引用
  • 虚引用:一个对象是否有虚引用的存在,完全不会对其生存时间构成影响,也无法通过虚引用来取得一个对象实例。为一个对象设置虚引用关联的唯一目的只是为了能在这个对象被收集器回收时收到一个系统通知。在JDK 1.2版之后提供了PhantomReference类来实现虚引用。

生存还是死亡?

即使在可达性分析算法中判定为不可达的对象,也不是“非死不可”的,这时候它们暂时还处于“缓刑”阶段,要真正宣告一个对象死亡,至少要经历两次标记过程:如果对象在进行可达性分析后发现没有与GC Roots相连接的引用链,那它将会被第一次标记,随后进行一次筛选,筛选的条件是此对象是否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假如对象没有覆盖finalize()方法,或者finalize()方法已经被虚拟机调用过,那么虚拟机将这两种情况都视为“没有必要执行”。

如果这个对象被判定为确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那么该对象将会被放置在一个名为F-Queue的队列之中,并在稍后由一条由虚拟机自动建立的、低调度优先级的Finalizer线程去执行它们的finalize()方法。

网上有称这种重写了finalize方法的对象为终结器引用。

finalize()是解救一个对象的最后机会

回收方法区

虚拟机规范不强制要求实现方法区的垃圾回收,方法区的垃圾回收性价比较低。方法区的垃圾收集主要回收两部分内容:废弃的常量和不再使用的类型。

要判定一个类型是否属于“不再被使用的类”需要同时满足下面三个条件:

  • 该类所有的实例都已经被回收,也就是Java堆中不存在该类及其任何派生子类的实例。
  • 加载该类的类加载器已经被回收,这个条件除非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可替换类加载器的场景,如OSGi、JSP的重加载等,否则通常是很难达成的。
  • 该类对应的java.lang.Class对象没有在任何地方被引用,无法在任何地方通过反射访问该类的方法。

然而满足了上面三个条件也不一定要回收,-Xnoclassgc参数可以指定是否要进行类型回收。

-verbose:class-XX:+TraceClassLoading可以输出类加载信息。
-XX:+TraceClassUnLoading可以输出类卸载信息。

垃圾收集算法

从如何判定对象消亡的角度出发,垃圾收集算法可以划分为“引用计数式垃圾收集”和“追踪式垃圾收集”两大类,这里介绍的都是“追踪式垃圾收集”。

分代收集理论

分代收集理论实际是实质是一套符合大多数程序运行实际情况的经验法则,它建立在两个分代假说上:
1. 弱分代假说:绝大多数对象都是朝生夕灭的。
2. 强分代假说:熬过越多次垃圾收集过程的对象就越难以消亡。

多款常用垃圾收集器的一致的设计原则:收集器应该将Java堆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然后将回收对象依据其年龄(年龄即对象熬过垃圾收集过程的次数)分配到不同的区域之中存储。

在Java堆划分出不同的区域之后,垃圾收集器才可以每次只回收其中某一个或者某些部分的区域——因而才有了 “Minor GC” “Major GC” “Full GC” 这样的回收类型的划分;也才能够针对不同的区域安排与里面存储对象存亡特征相匹配的垃圾收集算法——因而发展出了“标记-复制算法”“标记-清除算法”“标记-整理算法”等针对性的垃圾收集算法。

现在的商用Java虚拟机一般至少会把Java堆划分为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老年代(Old Generation)两个区域。顾名思义,在新生代中,每次垃圾收集时都发现有大批对象死去,而每次回收后存活的少量对象,将会逐步晋升到老年代中存放。

一个明显的困难:对象不是孤立的,对象之间会存在跨代引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分代收集理论添加第三条经验法则:
跨代引用假说:跨代引用相对于同代引用来说仅占极少数。(存在互相引用关系的两个对象,是应该倾向于同时生存或者同时消亡的。)

解决方案:在新生代上建立一个全局的数据结构(该结构被称为 “记忆集”),这个结构把老年代划分成若干小块,标识出老年代的哪一块内存会存在跨代引用。此后当发生Minor GC时,只有包含了跨代引用的小块内存里的对象才会被加入到GC Roots进行扫描。

名词解释:

  • 部分收集(Partial GC):指目标不是完整收集整个Java堆的垃圾收集,其中又分为:
    • 新生代收集(Minor GC/Young GC):指目标只是新生代的垃圾收集。
    • 老年代收集(Major GC/Old GC):指目标只是老年代的垃圾收集。目前只有CMS收集器会有单独收集老年代的行为。“Major GC”这个说法现在有点混淆,可能是指老年代的收集或是整堆收集。
    • 混合收集(Mixed GC):指目标是收集整个新生代以及部分老年代的垃圾收集。目前只有G1收集器会有这种行为。
  • 整堆收集(Full GC):收集整个Java堆和方法区的垃圾收集。

相关VM参数:

含义 参数
堆初始大小 -Xms
堆最大大小 -Xmx或-XX:MaxHeapSize=size
新生代大小 -Xmn或(-XX:NewSize=size + -XX:MaxNewSize=size)
幸存区比例(动态) -XX:InitialSurvivorRatio=ratio和-XX:UseAdaptiveSizePolicy
幸存区比例 -XX:SurvivorRatio=ratio
晋升阈值 -XX:MaxTenuringThreshold=threshold
晋升详情 -XX:+PrintTenuringDistribution
GC详情 -XX:+PrintGCDetails -verbose:gc
FullGC前先MinorGC -XX:+ScavengeBeforeFullGC

标记-清除算法

分为“标记”和“清除”两个阶段:首先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在标记完成后,统一回收掉所有被标记的对象。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第三版读书笔记04

主要缺点:

  • 执行效率不稳定,如果Java堆中包含大量对象,而且其中大部分是需要被回收的,这时必须进行大量标记和清除的动作,导致标记和清除两个过程的执行效率都随对象数量增长而降低
  • 内存空间的碎片化问题,标记、清除之后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空间碎片太多可能会导致当以后在程序运行过程中需要分配较大对象时无法找到足够的连续内存而不得不提前触发另一次垃圾收集动作

标记-复制算法

将可用内存按容量划分为大小相等的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块。当这一块的内存用完了,就将还存活着的对象复制到另外一块上面,然后再把已使用过的内存空间一次清理掉。

适用于多数对象是可回收的,缺点是可用内存缩小为了原来的一半,空间浪费太多。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第三版读书笔记04

现在的商用Java虚拟机大多都优先采用了这种收集算法去回收新生代。

一种更优化的半区复制分代策略:“Appel式回收”,HotSpot虚拟机的Serial、ParNew等新生代收集器均采用了这种策略来设计新生代的内存布局:

新生代分为一块较大的Eden空间和两块较小的Survivor空间,每次分配内存只使用Eden和其中一块Survivor。发生垃圾搜集时,将Eden和Survivor中仍然存活的对象一次性复制到另外一块Survivor空间上,然后直接清理掉Eden和已用过的那块Survivor空间。HotSpot虚拟机默认Eden和Survivor的大小比例是8∶1,也即每次新生代中可用内存空间为整个新生代容量的90%(Eden的80%加上一个Survivor的10%),只有一个Survivor空间,即10%的新生代是会被“浪费”的。还有一个充当罕见情况的“逃生门”的安全设计,当Survivor空间不足以容纳一次Minor GC之后存活的对象时,就需要依赖其他内存区域(实际上大多就是老年代)进行分配担保。

标记-整理算法

针对老年代的存亡特征设计的,其中的标记过程仍然与“标记-清除”算法一样,但后续步骤不是直接对可
回收对象进行清理,而是让所有存活的对象都向内存空间一端移动,然后直接清理掉边界以外的内存。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第三版读书笔记04

如果移动存活对象,尤其是在老年代这种每次回收都有大量对象存活区域,移动存活对象并更新所有引用这些对象的地方将会是一种极为负重的操作,而且这种对象移动操作必须全程暂停用户应用程序才能进行(最新的ZGC和Shenandoah收集器使用读屏障技术实现了整理过程与用户线程的并发执行);但如果跟标记-清除算法那样完全不考虑移动和整理存活对象的话,弥散于堆中的存活对象导致的空间碎片化问题就只能依赖更为复杂的内存分配器和内存访问器来解决。

移动则内存回收时会更复杂,不移动则内存分配时会更复杂。HotSpot虚拟机里面关注吞吐量的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是基于标记-整理算法的,而关注延迟的CMS收集器则是基于标记-清除算法的。

还有一种解决方案是让虚拟机平时多数时间都采用标记-清除算法,暂时容忍内存碎片的存在,直到内存空间的碎片化程度已经大到影响对象分配时,再采用标记-整理算法收集一次,以获得规整的内存空间。基于标记-清除算法的CMS收集器面临空间碎片过多时采用的就是这种处理办法。

原创文章,作者:彭晨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odetool.top/article/%e6%b7%b1%e5%85%a5%e7%90%86%e8%a7%a3java%e8%99%9a%e6%8b%9f%e6%9c%ba%e7%ac%ac%e4%b8%89%e7%89%88%e8%af%bb%e4%b9%a6%e7%ac%94%e8%ae%b004/

(0)
彭晨涛彭晨涛管理者
上一篇 2020年1月7日 13:07
下一篇 2020年1月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